原标题:《攀登者》大热,这里有4次登顶珠峰女企业家的故事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高欢欢
编辑|李薇
头图摄影|潘石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大片《攀登者》正在全国热映。探路者是这部影片的独家户外装备赞助商,它的现任掌门人王静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更是一名四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传奇女性。
1999年,探路者由盛发强、王静夫妇创立,凭借一项帐篷专利起家,主要业务包括户外用品的研发和销售、户外信息服务、旅行业务以及体育业务。10年后的2009年,探路者成功登陆创业板,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时涨幅近5倍,市值一度达到260亿元。
高处不胜寒。
2015年,一直顺风顺水的探路者,业绩首次出现下滑。王静对《中国企业家》坦言,前几年探路者为扩张旅游版图进行的多元化转型的确不成熟,一系列对外投资反而成为主营业务最大的拖累。
2017年年底,王静临危受命,出任探路者董事长兼总裁。回归后,王静首先面临的挑战便是“找回优势”。不到两年时间,探路者的业绩终于有了新的走向。
“截止到今年年初,以前的‘拖累’逐一解决,实现了正向转变。”探路者董事长王静近日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
探路者最新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91亿元,同比减少21.1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85万元,同比增加239.36%。在连续两年亏损后,探路者实现扭亏为盈。
探路者发生了什么?
王静回归的两年,是探路者逆水行舟的两年。谈及这两年做了什么,王静表示她更习惯用攀登来打比方。
在登山界,王静有着传奇的经历和傲人的成绩:10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遭遇过雪崩和12级强风,4次登上珠穆朗玛峰,2014年更曾独立组队修路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当年唯一从珠峰南坡登顶的攀登者。
王静对于成功攀登的核心理解在于:一是找准方向,通往顶峰的路从来不是笔直的,但是要一直向前向上;二是要专注,个人在登山中最大的修炼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旁骛;三是要有好团队,登山运动需要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探路者要扭亏为盈,就得从‘找方向、要专注’入手,开始做‘减法’,进行业务剥离。”王静表示。
在2017年年报中,探路者提出,2018年公司将聚焦资源促进户外用品主业的发展,对旅行、体育等领域与户外主营业务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和投资项目逐步进行剥离及退出。
做“减法”,同时也要做“加法”。
王静在探路者2017年报中提出2018年的“回归主业”的新战略,以及专业、科技、时尚的新定位。同时对绿野网、六只脚等与户外主业有深度协同作用的业务加强整合。
在新战略的指导下,探路者变了。
今年6月,探路者第一家极地概念店在北京时尚新地标“五棵松华熙LIVE”正式开业。新店一改户外门店惯常模样,以环保、时尚、科技、互联概念为特色,水泥柜台,废弃易拉罐装饰,登月纪念款产品……“潮点”不断。
同月,在行业内全球最权威的德国ISPO(体育用品及运动时装贸易博览会)上,探路者斩获6项材料大奖,这是中国户外品牌企业首次在此级别的展会上获此殊荣。
今年6月,探路者全员搬入位于北京五环外的“新家”,是“卖房求生”,还是“创新求变”?王静解释,搬家是基于追求更高效的办公环境和更开放的办公场所所做出的选择,探路者要变身,公司面貌先得变,“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外部的变化之外,王静下了很多功夫在经营内核的改革上。一方面她大刀阔斧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在系统内实现更扁平化管理,启用年轻管理层,优化协同效率;另一方面,她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变革。
王静认为,产品才是与市场交谈的语言,这一理念得到数字的验证。历经一年半的转型后,探路者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向好。
前路“更难了”
“我觉得更难了。”
当被记者问到时隔多年后回归和第一次创业在心境上有什么不同时,王静不假思索地笑着说。在一旁的多年极限好友打趣道:“容易的事儿,你愿意做吗?”
的确,王静从来不走“容易之路”。今年5月23日,王静第10次成功登顶8000米以上雪山,第4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她曾连续142天完成“地球九极7+2”极限探险项目,成为当时世界上完成此项探险项目最快的人。她还曾荣获尼泊尔政府授予的“国际登山家”称号,此称号之前的获得者是世界上第一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来源:被访者
王静在极限探险的路上一往无前,重返探路者一把手的位置也没有让她望而却步。她常说,“登山者是和平时代的战士,(登山者需要)如何将钢铁意志转化到每一步的上升中直至顶峰,而这与企业经营其实是相通的。”
曾经有人质疑王静的“精力”,觉得她长时间行在户外,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她笑着对《中国企业家》说:“我是户外用品公司的创始人,如果不去户外,就做不好户外产品。我如果不知道用户遇到的是什么样的极限环境,在运动体验下的痛点到底是什么,怎么能研发出符合需求的好产品呢?在我们行业内,全球户外品牌的创始人,无不需要亲身参与户外运动,这是这个行业的门槛。”
“其实我真正在户外的时间也有限,好多人以为我一直在山里或山上,实际上真不是。”王静解释。
王静以今年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行程为例,“我头天晚上到达拉萨,连夜跟中国(西藏)登山队的工作人员落实了战略合作的推动细节。第二天早上就和已经在这里适应一周的队员一起出发去大本营。”
在攀登期间等窗口期,王静直接飞回北京工作一周,登顶当天她就下到了前进营地,也是12人队伍里第一个登顶、第一个下山的;第二天,王静就回到了城市;第三天她就回到了北京参加论坛及早九点到晚九点无间隙高强度的公司人力竞聘会。
王静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在攀登中工作,在工作中攀登。
如此快速地“转场”和节奏是王静的日常。除了登山,她还爱好潜水、马拉松、滑雪,有时候,头一天还在公司开销售会,第二天就为了配合探路者冬季产品宣传飞去加拿大完成直升机滑雪。
登山和创业一样,尽管辛苦,但王静乐在其中。热爱是最好的催化剂。“我特别喜欢这个行业,做喜欢的事儿,比如,极限运动,特别累特别苦,但与自己喜欢的事儿相结合,要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深度的热爱,最舒服和最极致的状态,绝对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一定是内心喜欢的。”
如同登山没有尽头,王静对自己同样不设限。“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学习新的东西。”这种心态也贯穿了探路者的经营理念。
王静这几年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变化,包括前几年不可持续的投资泡沫。她说,“不要在风口上舞蹈,沉下心来做事情才有价值。”
“要步履不停,今天是70分,明天要做80分,要做突破和常态化下的新的尝试,但前提是有安全度。这是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它不能无效,比如企业创新,没有结果的创新就是花钱而已。”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必然导致平均数的浮躁。
此时,内心的平和最不可或缺。“也许你今天在最高点,明天可能在最低点,但如果你的心态很平和,你就不会摔下来,面对事情时你就会相对更科学理性,该干什么干什么。”
“我的很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朋友们,日常很焦虑,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不确定性,但做企业就是要和不确定性做朋友,要在不确定性找到确定性的点。”
企业家就是要把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确定性的选择,是一种超能力。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探路者不能为赚钱而赚钱,它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和社会担当。当然,现在我们企业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互联网大潮不可逆,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和不确定性,但探路者在改变,正在建立新的消费者对探路者新的定位和认知。”比如,王静意在推动探路者产品的年轻化、时尚化和专业科技日常化。
王静写的第一本书《静静的山》扉页上提到,“当你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能看见我之所以运气好的另一面。”
“如果一个人把一件事做成了,可能是碰运气,但N件事都做成了而且还超乎了你想象中的结果,那就不是运气的事情了。这是可持续性的成长能力。我始终相信,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论的,登山、潜水、企业管理,都一样。”
水大鱼大
当别人把目光集中到王静重归探路者的日常管理上时,她却要“跳起来,够得着”地制定目标,比如将节约、环保、热爱大自然、挑战自己、善意思维等文化精神注入到探路者的基因内核里。
王静知道,品牌的长期价值有多重要。“全世界大概有四千多个品牌有上百年的历史,日本有三千家,德国有四百个,你猜中国有多少?三四十家。”日本的匠心精神、百年老店,世世代代专注卖一碗面,还有德国制造,跑赢时间,都是她认为可以学习的对象。“说实在的,我们这个实体行业,做好品牌太难了,尤其是中国品牌。”
但王静对探路者有信心也有“野心”。
王静坦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企业能够快速成长,水大鱼大,这得益于国家发展的大框架,也受益于市场的开放、领土规模,还有人口基数以及中国人足够勤奋,“我是1975年出生的,小时候物质条件很差,很难想象现在的发展状况,时代给了我机会,能够在大的宏观环境下让每个人成长。”
谈及十年后对于探路者的展望,王静感慨:“如果公司还活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中国发展得够快,中国的品牌也一定会有机会走到世界前沿,国家强大了,民族品牌也就会随之强大。”
而谈到企业家的使命,王静强调:“大的层面,我觉得是为社会做贡献,有普世的社会价值观。”
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