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李小加
作者:沽民
来源: 格隆汇
作者 | 沽民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如果说1986年“四所合并”开启了港交所的当代史,那么1992年的“李业广上书”,则翻开了港交所与内地经济相互连接的篇章。
四所合并。1986年3月27日,香港证券按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九龙交易所四间交易所停业,4月2日由四所合并而成的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正式开业。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但是,港交所自建立以来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最密集的时期,却是在2010年之后。2010至今接近10年的时间里面,港交所实现的“里程碑”式创新高达21项(1986-2009之间只有14项),例如与A股建立“互联互通”,以及“同股不同权”等上市规则创新。今天,港交所正在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全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毫无疑问,这些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变革,都是在港交所现任CEO李小加先生的带领下,一步步实现的。
1
时势造英雄
李小加祖籍东北,1961年生于北京,后父母赴甘肃支边,遂在甘肃长大。
李小加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中海油的石油钻井工人。70年代的时候,在渤海的石油钻井平台上与自己同年龄的“小伙伴”同处一室的时候,不知这位生于北京城南的少年,可曾会想过有朝一日会南下香港。
港交所CEO李小加先生。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那个红色年代,同龄的小伙伴在工作闲暇时间背毛选,而李小加却在背英语字典。
命运机遇,终究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正是有了做工人期间打发闲暇时间背单词书的英语底子,在恢复高考之后,李小加顺利被厦门大学录取,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刚创刊不久的国家级英文报纸China Daily(中国日报)成为一名英语记者。
80年代,春风吹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切都萌发着新的生机。
能够接触到全球财经最前沿的,无疑是英语以及一切具有涉外属性的工作了。
作为英语记者的工作,使得李小加能够“开眼看世界”,恰逢彼时中国出国留学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于是李小加便积极地申请美国大学。最终,他与妻子一同被阿拉巴马大学录取。
留学期间,李小加逐渐认识到,在美国从事语言工作,中国人具有天生的局限性;经历了思想斗争,李小加决定改行,选择了法律专业。
递交申请,收到多份offer之后,由于囊中羞涩,李小加不得不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橄榄枝,而选择学费最便宜的印第安那州。
也许是命运之神的眷顾,李小加在给哥大发信说明因无法支付学费而放弃Offer之后,一位哥大教授打来的电话,他答应给李小加读法律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另外还有一年15000美元的生活费。
“他真是我的恩师,在关键时刻给我机会,改变我的一生。要不我现在就在加州某地做移民律师,帮助中国餐馆的工人做绿卡申请了。”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李小加回首往事时,如是说。
李小加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带给自己的机遇,后来专门为这位教授成立了爱德华教授终身基金,让哥大资助像自己当年一样的人。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至于乎西极。”
屈子《楚辞》里面这句话,像极了李小加这代“六零后”的人生机遇。此时此刻,你永远不知道命运之神为你的下一刻准备了什么,就仿佛十年前的自己不会知道十年后身处何方。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进入者,意味着获取了跻身华尔街的入场劵。
从渤海上的石油钻井工人,到被哥伦比亚录取,于一般人来讲,已经是tremendous achievement了。然而于李小加,这却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2
历史的车轮
进入90年代,这片土地上的空气,仿佛已经脱去了80年代的料峭寒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春风浩荡,万象更新。
面对历史大势,中国的车轮究竟是加速,还是停滞,1992年给出了答案。
这股春风,香江的那一边,也深深地感受到了。
1992年,时任联交所主席李业广向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上书”,提出“优质国企”来港上市的方案。这一建议获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支持。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有(集体所有),因此上市之前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即“H股”与“红筹股”),使之符合国际标准。
这次事件史称“李业广上书”。它不仅改变了港股与港交所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小加的命运,更为李小加执掌港交所,埋下了草蛇灰线。
青岛啤酒H股上市。1993年7月,青岛啤酒作为第一家H股,在香港上市,图中前排左三(除最左背对镜头者)为李业广。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就在内地企业以红筹股与H股架构赴港上市的历史大幕拉开之际,李小加正值于哥大法律系毕业。在凭借优异成绩以及实习时的出色表现,李小加成功进入华尔街最大的Davis Polk&Wardwell律师事务所,负责证券及兼并与收购。
刚刚步入职场的李小加,就参与了中国财政部首次面向海外发债的案子,发债的主承销商正是大名鼎鼎的美林集团合作。李小加的表现,得到了美林集团的赏识。不久后,受美林的邀请,李小加转如投行。
这一年是1994年。
在美林工作的九年里,李小加牵头完成了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个国有企业,以及江西铜业、凤凰卫视等大型民营企业的IPO与债券融资项目。
显赫的业绩不仅使李小加在投行业内获得了声望与影响力,也为其后来的事业发展积累了坚实与深厚的人脉。
2003年,李小加决定加盟摩根大通,并担任其中国区主席兼法人总裁。他的加入使得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
据统计,在2006年的中国股票交易账簿管理人名单上,摩根大通的排名从11位跃升至第3,成功超越摩根士丹利和老东家美林证券。在中国IPO市场,让摩根大通从没有存在感到成为市场举足轻重的玩家,也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建行全球发售。中国建设银行为首家全球通的H股IPO。图片来源:人民网财经
加入摩根大通后的第七年,2009年6月,李小加被任命为港交所CEO,转年1月,李小加走马上任。
仿佛投桃报李,又像是一次轮回。
当年推出内地企业“H股”与“红筹股”上市的港交所,给了李小加在投行成就自身价值的机会;这一次,轮到李小加带领港交所前进,实现更大的交易版图。
的确,李小加需要比单独一家投行大得多的舞台,去接受更大的挑战,实现更高的追求;而港交所同样需要李小加,因为当此之时,只有李小加能够最好地整合资源,帮助港交所在既有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H股上市二十周年志庆。图中锣左方第四位手执红锤者为李小加。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就这样,从2010年起,在李小加的执掌之下,港交所的改革与创新在加速。
3
十年磨一剑
2010年李小加出任港交所CEO,在短暂的蛰伏之后,从2012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的制度改革与创新落地。
如果说H股上市为全球资金找中国货主,符合了90年代与21世纪头一个十年的全球金融大气候,那么当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与财富增值,就是时代的新主题。
洞悉这一历史大势的李小加,在积极推进A股与港股“互联互通”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
尽管2014年11月沪港通刚刚开通的时候一度出现成交清淡,然而随着后来深港通的开通以及税收政策的逐步落实,“互联互通”开始被中港两地的股民与机构“玩转”。
先是2017年港股大牛市之中南下资金的“买买买”。到了2018年,随着A股纳入MSCI指数,外资借道“北向通”持有A股,已经蔚然成风。
互联互通每日平均成交金额统计。2018年平均每日北上资金成交量超过200亿,而同期南下资金每日平均成交量也大约在130亿左右。与刚刚开通每日几亿元的成交量已不可同日而语。(图表单位:百万港元)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
由于是股市范围内的创新,所以关注面极为广泛,但李小加任内推进的其它方面的改革,却远远不止“互联互通”,事实上2018年的上市规则“新政”,对于港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提到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李小加总是充满惋惜。尽管他说丢掉一家公司对于港交所也许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因此而错过整整一代科技创新型公司以及新经济公司,那就是重大损失。
不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以及“尚无盈利史”的公司上市,成为了阻挡在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但这两点来自港英时期陈腐老旧的规则,早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最新变化。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了新的《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港股市场迅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小米、美团、映客等新经济公司上市,掀起港股市场IPO的小高潮。
2018年7月12日,修葺一新的港交所上市仪式大厅里,屏幕下方摆了四面金色大锣——这一天,8家公司同时香港上市,八位负责人,每两人同敲一面锣。
锣不够用了。
小米IPO。小米集团是港交所实施上市新规以来首家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尽管纵观历史,公司上市扎堆往往出现在市场行情顶部附近,毕竟这是受资金成本与公司标的质量的消长关系所决定的;
但任何公司的IPO就一次,对于交易所来讲,你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没抓住就只好寄希望于第二上市等其他形式,但其影响力与实际效果会远远逊于首发。
这一波上市潮,将毫无疑问为港股市场积累下许多有潜力的公司,也将为更多公司赴港上市或“退美回港”做出示范。
“互联互通”与“上市新政”这两项改革,无疑是李小加任内最大的成就,也是港股历史值得彪炳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除了股市方面的改革,最近10年之间,港交所在大宗商品与人民国际化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实质性的突破,收购LME、发行人民币衍生工具、建立离岸人民币利率定价系统、以及与内地债券市场启动互联互通。
港交所正在从一个单纯只有股票和少量股指期货的股票交易所,向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金融资产交易与定价中心发展。
4
数“风流”人物
纵观过去十年港交所的发展,李小加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为这个脱胎于港英制度下的交易所注入了“中国基因”以及“创新基因”。
就在本月早前时候(9月11日),港交所公布对伦敦股票交易所提出了收购要约。
尽管两天后,伦交所就发表公告声称拒绝,但这丝毫不会阻挡李小加和他的团队带领港交所锐意进取的脚步。港交所2019-2021的三年规划中,以“立足中国”,“连接世界”,以及“拥抱科技”为三大主题。
在去年出版的新书《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中,李小加谈到了香港在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定位,已经从过去几十年的帮助外资引进中国,转变为帮助中国居民的实现财富配置,以及帮助中国资金实现海外配置。
这既是香港的定位,也是港交所的历史机遇。而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和远见上,才能为港交所带来持续性的创新和改革。
交易大堂告别使用。2017年10月27日,拥有31年历史的港交所交易大堂正式关闭,这标志着承载一代证券人记忆的“红马甲”彻底成为历史。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兴起以及电子化交易的广泛普及,场内交易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2018年交易大堂用作展览馆重新开放。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
一个能够从石油工人做到全球数一数二的投行的高管,再转型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金融交易所的掌舵者,其自身的际遇与成就,已经足够解释港交所发生的这一切了:洞悉大势,与时俱进,勇于尝试,不设限。
正如李小加自己说的:
“变化,大概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趋势。与时俱进,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稍有疏忽,我们就可能被这个时代边缘化。对于香港金融市场来说,尤其如此。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
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