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岁阿里 未来靠什么实现“活102年”的愿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999年9月10日,杭州文一西路旁湖畔花园小区的一幢居民楼里,一个叫“马云”的年轻人带领着其他17个年轻人一起创立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的公司。2000年赶上了互联网泡沫,阿里巴巴的名字在当时“听上去很怪”,各种原因导致公司一时招不到员工,那时的马云安慰大家说,“有一天阿里巴巴会良将如潮”。
20年过去,曾经的不知名的小公司,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企业。而在2018年,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公司我最骄傲的不是商业模式,而是今天我们的人才梯队、组织建设还有文化的发展。”
对于阿里来说,20周年,意义固然非凡。但同样为外界所关注的,是一手创办且陪着阿里走过20个年头的马云,也将在20周年生日那天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职,这也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而在这个背后,阿里巴巴的组织管理与人才文化被广泛关注,甚至成为各界企业学习的样本。
用马云的话说,优秀的人才是公司宝贵的资产,必须要让这些资产有增值、有发展。阿里的战斗力归根结底仍是人的战斗力、组织的战斗力,20年里,阿里巴巴这家中国企业为什么能积累起“良将如潮”的家当?近日,记者前往阿里巴巴接触并采访了多位阿里员工。他们虽然年轻,都是80后,纷纷在阿里重要岗位上,并且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对于他们来说,阿里巴巴还是那个阿里巴巴。或许正如马云去年在宣布“传承计划”后所说的那样,并不担心自己离开后阿里的未来,因为阿里良将如潮。而让良将不断在阿里涌现的法宝,是人、文化、制度缺一不可。
人才不断迭代少壮派走向“前台”
2017年初的一天,时任蚂蚁金服副CTO的胡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马云的秘书打来的,说“马老师想见你”。尽管当时已经负责蚂蚁金服数千人的技术团队,但接到电话时,胡喜依然感觉到惊讶。用胡喜自己的话来说,“反正我是懵的。”
不久后,阿里巴巴宣布胡喜成为首批“80后”阿里巴巴合伙人。当时阿里给他的评语是“简单、真诚、不计较个人利益、充满正能量。同时,敢想、敢说、敢做。”
胡喜不是学技术出身,完全是靠自学和传帮带成长起来的。原本是学英语专业的胡喜在大学期间因偶然机会一份刊物上看到“学计算机,月薪8000元”的广告,于是闭关一年,在大连租了个房子,跟着书本自学C语言,一个人按自己的理解把所有C语言敲了一遍。
2006年,阿里在大连招聘,胡喜去应聘且通过了面试,但最后没去。没想到,阿里的HR逢年过节便打来电话,只问他过得好不好,从不问什么时候来阿里。胡喜感觉“这公司不错”,思考一年后去了阿里。
进入阿里后,胡喜便成为鲁肃的徒弟。正因此,对胡喜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师傅鲁肃。鲁肃不是直属领导,不给KPI,但胡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问他,包括各种小事,比如怎么把代码down下来,用什么软件,遇到问题怎么解决。鲁肃的言传身教,让胡喜印象最深的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极致。
十分享受地写了5年代码后,胡喜被组织的发展推着向前。鲁肃、苗人凤找他谈话,希望他带团队,胡喜一开始很抗拒,但师命难违,手下从二十几人、上百人、一千多人,增加到快三千人。
成为阿里合伙人2年后,记者见到胡喜。当记者再次问到其对于自己成为“阿里合伙人”是否还感觉到“懵”时,胡喜笑笑对记者表示早已习惯并认同“阿里合伙人”赋予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的胡喜,已经习惯用管理者的思维来全面考虑问题。
据了解,作为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80后优秀技术领军人物,胡喜在过去几年为蚂蚁基础技术培养与引进了多名高级技术人才。
事实上,稍微会关注阿里巴巴的人就不难发现,近几年,包括胡喜在内的越来越多年轻高管开始出现在阿里巴巴的前台。就在去年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阿里新一代的核心管理层也进行了集体亮相。
在阿里巴巴公司的三十余名“合伙人”当中,已经有了四位“80后”(吴泽明和蚂蚁金服副CTO胡喜、阿里云研究员蒋江伟和蒋凡)。截至到目前,阿里80后管理者已占到近80%的比例,90后管理者已超过两千。
事实上,在进入合伙人时代后,阿里巴巴完成了多次交接,并从中积累经验:2013年陆兆禧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2015年张勇接任CEO;2016年井贤栋接任蚂蚁金服CEO并在一年半后接任董事长。不仅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菜鸟、阿里云等板块也都已经完成过至少一次的管理层交接。其实在内部,交接不仅出现在CEO层面,只要到总监层级也有轮岗制,同时公司要求其为自己的岗位寻找和培养接班人。也正因如此,在阿里巴巴,成功的交接班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融入阿里血液的那些“土话”
在此前的采访中,不少企业高管都向记者表达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家企业在初创时期可能会因为创始团队的能力而快速成长,可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推动这家企业走下去的最大动力一定是文化价值观。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企业有所不同,阿里的价值观似乎更为“接地气”,主要以一种“土话”在传承着。
“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令记者意外的是,这些代表着阿里价值观的土话居然也都时不时从一位外国小伙口中“蹦”出。
1988年出生的Kyle Smith(花名:玛窦),目前中文水平在6级,已经到能看《射雕英雄传》的程度,是阿里的“中国通”。现在是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外籍高管。在玛窦在进入阿里之前,还在上海一家德企工作过。在他看来,即便两家都是全球化的企业,但企业文化截然不同。
“德国企业非常看重确定性的环境,不会有太多变化。但是阿里即便到今天还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我认为是一种基因。在这里的人都热爱创新,同时平台不会对你有限制,我觉得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是巨大的。”玛窦说。
如今,玛窦在阿里已经带领着一个12名同事的国际团队,同时也是百阿(百年阿里)讲师,他以“洋师兄”的身份,和来自海外的新同事进行分享交流。
显然,阿里的价值观已经进沁入到阿里员工日常工作中。阿里人力资源部资深总监冷月对记者表示,阿里之所以实行轮岗制,除了补缺,更多时候是希望员工在不同岗位培养出全面的能力。
“通常来说,轮岗的时候不会在你业绩不好的时候轮你,我们一般认为你在这个地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越是出色我们越要轮掉你。”冷月表示,几乎阿里所有高管都轮岗过。
这一点,现任阿里大文娱CTO兼优酷COO南天深有体会。南天从2009年开始加入阿里巴巴,2011开始担任了三年天猫双11的技术负责人——历任淘宝架构师、天猫技术总监、手机淘宝资深技术总监、淘宝班委,2014年后开始负责集团从PC到移动的转型和升级,2016年11月开始兼优酷的CTO,直到2018年9月份开始全职到优酷,负责了整个文娱的产品和技术,再包括优酷整体运营的工作。
在阿里的11年中,南天从一线工程师到技术的管理者,从产品到业务,从零售到文娱……他的成长的节点与阿里巴巴技术演进紧密相联。如今,接手优酷技术与运营后,南天也不断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优酷。例如今夏最火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出品人,便是南天本人。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在五年时间,阿里有一句老话,公司不欠你的,你也不欠公司的,但我自己觉得阿里给到我的,远远大于我给阿里的。阿里给到我的,无论是培养还是思维模式”,苗峰说。苗峰阿里校友会成员,现任商越创始人,他在创业公司管理上还是坚持着使命感与“花名”文化。
此前张勇在阿里校友会上的介绍,19年来,从阿里“毕业”的校友已经超过10万人,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袋鼠云创始人陈吉平(花名:拖雷)也是其中之一,很多老阿里人今天不管在不在阿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见面就感觉特别熟,感觉今天有些话不要说出来,彼此特别信任,真的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一帮人共同做这个事情,这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在整体过程中,苗峰提到最多的是客户第一,自己创业了之后,发现并不是客户要什么,你都去答应,这不是客户第一,要最后真正达到双赢,过程中怎么更好的服务客户才是最重要的的,也是最难的。
像陈吉平、苗峰这样的校友还有很多,有2018阿里校友创业黄埔榜数据显示,仅在当年上半年就新增200多家企业,上榜企业总数超过1200家,约为2015年的4倍。不过,比起做强做大,马云更希望阿里校友们做出好公司。哪怕企业小一点,但是把自己做好了,把客户服务好了,把员工照顾好了,这就是好企业。,要带着公司的使命、价值观和理想,去为社会做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