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半年业绩完成惨淡,公司名称改回地产,朗诗“告别”百强房企
不同于大多同行业绩公告的时间,8月19日早间,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诗”)低调披露了上半年财务报告。
01
排名跌出前100
报告期内,朗诗收入总额约为20.9亿元,较去年同期持平,应占合营及联营公司权益已确认收入18.2亿元,同期净利润约为4.6亿元,净利润率约22%,核心净利润约为4.54亿元,核心净利润率约21.7%。公告称,净利润和净利润率的提升主要由于合联营公司本期交付的开发项目毛利率较高。然而,净利润虽然提升,但由于权益占比下降,归属公司股东的利润同比减少6.43%至2.63亿元。
报告期内,朗诗签约销售额约为114.8亿元,签约建筑面积为692990平方米。按照朗诗此前发布会上给出的“保守估计2019年将实现超400亿的销售业绩”计算,上半年,朗诗的业绩完成率仅为28.7%。
这一局面似曾相识。
2018年,朗诗实现合约销售金额381亿元,距离年初定下的460亿元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完成率为83%,在百强房企中近乎垫底。
2019年,在百强房企业绩普遍增长的情况下,朗诗却将全年目标降低60亿元。如今看来,按照4:6的行业上下半年销售比,即便是400亿的目标,朗诗若想实现也存在不小的难度,这意味着,其下半年需要开足马力,完成近290亿的业绩才能兑现承诺。
与此同时,朗诗在行业中的排名也在不断后退。根据克而瑞研究数据,2018年,朗诗流量销售金额在房地产行业中排第68位,与2017年的第64位、2016年的第53位相比持续下滑。
今年上半年,朗诗甚至失守百强席位,位列流量销售榜第124位。
项目拓展方面,报告期内,朗诗分别于西安、无锡、中山等城市共获取5个项目,新增可售面积32万平方米,可售货值约为74亿元。
海外市场上,朗诗于美国凤凰城、钱德勒等城市共获取8个项目,新增可售面积25万平方米,预计可售货值约为29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美国项目共获得合同销售总计约19.3亿元,销售面积为47695平方米;实现物业及土地销售收入约15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90%,确认销售总面积77706平方米。
02
改名容易转型难
就在业绩发布的同时,朗诗还公告宣布更名:“地产”二字重新回归。
据称,公司英文名称拟由“Landsea Green Group Co.,Ltd. ”更改为“Landsea Green Properties Co., Ltd. ”,并采纳“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为公司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其现有中文第二名称“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这一变更,朗诗称,2019年6月,公司已成功将包括长租公寓及设计在内的非地产开发相关业务剥离至控股集团。剥离之后,公司正通过精简业务聚焦绿色科技地产开发核心业务,释放差异化产品核心能力的溢价空间,从而提升股东价值。
这距离朗诗上一次更名还不到两年时间。
一年多前,朗诗更名,“地产”二字被剔除,一年后再度以更名的形式恢复。一减一增间,也意味着朗诗否定了此前的转型战略。
事实上,朗诗的转型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
2018年初,这一战略更加明确,“朗诗绿色地产”宣布更名为“朗诗绿色集团”,意味着朗诗从单一的地产开发公司向多种业务组成的纵向一体化综合型集团转变。按照规划,朗诗不仅要做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绿色金融,还要发力绿色建筑设计、物业服务、绿色装饰、资产运营、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
▲朗诗董事长田明
彼时,面对市场的好奇与关注,朗诗董事长田明自信满满,直言长租公寓风险指数并不大,甚至为朗诗寓定下了“2018年5万间,未来要进入行业前三”的目标。养老业务方面,田明也表明要“做到行业最优秀”。
然而,田明的自信并未能得到业绩数据的支撑。年报显示,2017年,朗诗长租公寓产生亏损4417万元,2018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9亿元,同比增长330%。田明承认,2019年和2020年,长租公寓还将产生亏损,且亏损额会随着规模扩大而逐年加大。
不得已,今年5月14日,朗诗宣布将处于亏损阶段的长租公寓业务以及物业管理、建筑设计、园林绿化景观等非地产业务剥离至控股集团。朗诗坦承,剥离上述业务后,公司的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预计将会同比提升,并有助市场充分认识公司的盈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乐观的业绩和盈利能力让朗诗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始终低迷。截至2019年8月19日收盘,朗诗股价报收0.87港元,市值41.08亿港元,在多家港股内资房地产公司里,朗诗表现垫底,已成地产股里少有的多年老“仙股”。
(国际金融报记者 孙婉秋)
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