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宽信用初期”的股市反弹、反转与结构性特征(国信策略)
来源:追寻价值之路
原创: 国信策略组
核心结论
本文系统回顾了过去三次信用(社融和信贷)大幅回升初期的宏观背景和股市表现,并结合国信证券总量团队原创的“货币+信用”资产配置分析框架,对未来A股市场的整体及结构性表现进行了展望。
中国经济过去三次显著的信用扩张大幅回升分别发生在2005年4月、2008年10月、2012年4月,从历史经验看,货币政策和信用的宽松短期内会使A股明显反弹, 但反弹是否构成反转,核心的变量是信用扩张后能否出现经济增长指标的好转,2005年和2008年两次信用格局宽松之后的股市反转都是看到经济见底回升之后才开始的,而2012年的经济衰退就严重拖累了A股的反弹行情。
本文系统回顾了过去三次信用(社融和信贷)大幅回升初期的宏观背景和股市表现,并结合国信证券总量团队原创的“货币+信用”资产配置分析框架,对未来A股市场的整体及结构性表现进行了展望。
回顾历次“宽信用”周期伊始的A股行情
中国经济过去三次显著的信用扩张大幅回升分别发生在2005年4月、2008年10月、2012年4月,从历史经验看,货币政策和信用的宽松短期内会使A股明显反弹, 但反弹是否构成反转,核心的变量是信用扩张后能否出现经济增长指标的好转,2005年和2008年两次信用格局宽松之后的股市反转都是看到经济见底回升之后才开始的,而2012年的经济衰退就严重拖累了A股的反弹行情。
从结构性行情来看,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信用大幅宽松一般同时都结合财政发力(2008年和2012年),医疗和地产大概率有超额收益的,而能源、材料板块的表现垫底,风格上看小市值的公司占优。总之,在判断股票市场的结构性行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货币政策和信用环境,还要结合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大背景去看。
如何来度量信用扩张和收缩,常见的指标主要是信贷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2010年以后才有的,之前市场关注的信用指标主要是信贷增速。考虑到当前市场投资者普遍更加关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变化,且社会融资规模中信贷占比高达75%左右,本文在后续讨论中,度量信用扩张的指标选择的是社会融资规模(历史数据经我们回溯得到),在此特别说明。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由我国首创和独创,我国也是唯一统计该指标的国家。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迄今这一指标已连续8次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4月至2005年7月:全面遏制经济过热后的政策宽松
2004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在强劲上升的过程中出现了过热,遏制经济过热成为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货币政策9年来首次加息,严格控制过度投资等等。在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下,经济的过热状态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5年开始经济增速继续上行但通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保持平稳运行。
2004年的持续紧缩政策导致社融增速迅速下行,而2005年3月开始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意味着这一轮货币紧缩周期的结束,社融随即在4月开始企稳回升。从管理层的政策意图上看,这一阶段的政策重点是放在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上的,因为经济整体运行状态良好,经济增速仍在上行区间,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货币政策的大幅宽松和相关财政政策的配套落实,这也是和后两次社融企稳的经济政策背景完全不同的地方,社融回升的速度和幅度较后两次也是明显不及的。
2005年的社融企稳之后,股市又经历了大概两个月的持续下行,随后开始反弹。如果我们看社融触底之后的四个月内各行业的表现,按照Wind行业的分类方法,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信服务、公用事业、金融,表现最差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能源、信息技术。从风格表现来看,大市值公司表现较好,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四万亿后猜的天量信贷时代
2008宽信用周期的到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2008年年初,所有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都是“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是严格从紧的、财政政策是稳健的(不积极的)。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
下半年以后,随着雷曼兄弟倒闭,国际金融环境的实质性恶化,我国监管层的政策发生明确转向,2008年9月16日,央行下调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自2006年4月以来的首次降准,随后10月15日、12月5日和12月25日央行又接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
我们注意到在货币政策发生明确转向的同时,信贷数据随即出现了大幅快速反弹,也就是说,彼时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机制是十分顺畅的,虽然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让A股即时反弹,但没过多久,11月过后财政政策放出“四万亿”的政策大招之后,A股便止跌企稳了。
2008年的股市企稳发生在财政四万亿之后,在社融反弹之后的一个月左右。我们来梳理一下2008年社融触底之后的四个月内各行业的表现,按照Wind行业的分类方法,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医疗、房地产、信息技术,表现最差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材料、能源。从风格表现来看,中证1000>中证500>沪深300,小公司明显跑赢大市值公司。
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金融危机后的“二次刺激”计划
201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显著的超预期下滑,对中国经济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衰退”应该是2012年而不是2008年。市场还会在谈论GDP增速是否要“保八”的问题,形势的变化发展远比想象得要快,“保八”根本没有来得及过渡,GDP增速就已经进入到“7%”的运行区间。2012年从一季度起经济增长速度就出现明显下滑,一季度GDP同比增速8.1%,比2011年四季度大幅下降0.7%,二季度GDP增速7.6%继续下滑,三季度到了7.5%,四季度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回升至8.1%。2012年随着经济增速的快速下行,中国政府采取了“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两次降准、两次降息,批复大量投资项目,基建投资增速快速拉升。
货币政策转向发生在2011年底,2011 年12 月5 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后又于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6月8日、7月6日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货币政策的宽松到社融的见底回升用了大概四个多月,期间我们看到财政也在2012年一季度开始发力。2012年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了一大批投资项目,主要靠财政政策拉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速快速升起,累计增速到2013年初时达到了25%。货币和财政双管齐下之后我们看到2012年4月开始社融开始企稳,政策的宽松终于传导到信用端,但股市小幅反弹之后仍持续下跌了半年之久。
2012年社融企稳之后上证综指上涨一个月左右随即持续下跌到年底。我们来梳理一下2012年社融触底之后的四个月内各行业的表现,按照Wind行业的分类方法,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医疗、公用事业、房地产,相对指数有明显的超额收益,抗跌性显著,而表现最差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材料、能源、电信服务。这段时间市场在风格上的分化并不大,小公司表现略好,中证1000>中证500>沪深300。
逻辑分析:信用指标与经济指标的领先滞后关系
社融及信贷数据相对于经济增长指标的领先性
从历史数据来看,社融同比增速与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的向上拐点要领先于GDP增速的向上拐点;但信贷数据的向下拐点并不一定领先于GDP增速的向下拐点。自2003年以来,社会融资同比增速在2005年二季度、2008年四季度、2012年二季度以及2016年二季度达到阶段性底部,贷款增速则分别于2005年二季度、2008年二季度、2012年一季度、2014年四季度到达阶段性底部,随后开始触底反弹, GDP增速随后则分别在2005年三季度、2009年二季度、2012年三季度、2016年四季度止跌回升。也就是说,每一轮周期启动的起点均是实体经济融资的回暖,但在经济增速放缓后,融资增速却不一定放缓。
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止跌回升的最主要动力
在中国,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止跌回升的最主要动力,消费往往是在GDP增速向上拐点出现之后才开始好转。从1992年至今大的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分别在1998年6月以及2009年3月触底回升,而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于1997年12月以及2009年2月便已经开始回升。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增速,我们可以从更长的区间范围内来探讨两者的关系。从1953年至今,社消总额的同比增速拐点基本上都要滞后于或与GDP拐点同时出现。因此,作为投资的主要动力来源,信贷投放通常是经济见底的先行指标。
信贷数据能反映央行逆周期调节的考量
虽然近些年直接融资的占比有所提升,但中国直接融资份额依旧较小,间接融资依旧是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根据存量法进行计算,2018年底,直接融资(债券+股票)占社会融资余额的比例仅为13.1%,而贷款余额占比高达66.8%。在我国,银行贷款的信用派生仍然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因此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可以调控的范围更大,社融和信贷数据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央行逆周期调节的考量,社融和信贷数据也将大概率领先于经济见底。
“货币+信用”框架下的大类资产价格表现
国信证券总量研究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货币+信用”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模型,用以分析不同大类资产价格在不同周期环境下的绝对和相对收益表现。我们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标志性事件,将货币周期定义为“宽货币”和“紧货币”两种类型,根据社融余额和M2 增速变化方向,将信用周期定义为“宽信用”和“紧信用”两种类型。
两者相结合,可以出现四种不同的“货币+信用”周期环境,暨“宽货币+宽信用”、“宽货币+紧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历史数据显示,“货币+信用”的框架对过去市场的表现有较好的解释效果。我们在去年8月份就做出判断,认为政策转向后整体经济环境将由“宽货币+紧信用”转向“宽货币”+“宽信用”阶段,而1月份的信贷数据也确实验证了我们的判断。这种经济周期的转变,对资本市场会有三层意义:
第一,从总量上看,当周期环境从“宽货币+紧信用”转向“宽货币”+“宽信用”后,市场整体上涨的概率将大幅提高。
第二,从资产配置上,股票的上涨概率大于大宗商品,二者的表现均好于债券,即股票>商品>债券
第三,从股票市场的结构表现看,“宽货币”+“宽信用”一般大金融和周期性板块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此外,在2018 年去杠杆环境下,高现金流和低负债率公司组合有显著超额收益,反之低现金流和高负债率公司组合跑输大盘。在融资约束逐步缓解以后,上述定价因子有可能会反转。(关于“货币+信用”分析框架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见我们之前的深度专题报告:《大类资产配置方法论:“货币+信用”风火轮》)
债券市场在不同“货币+信用”组合状态中的表现
单纯从货币信用角度出发,“货币政策目标+信用派生现状”之间的不同组合对于债券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含义,我们分别考察了上述22个历史时期中收益率水平以及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的情况:
观察上述表格,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货币目标+信用现状”组合中,利率的走向和利差曲线的走向各不相同,我们按照不同组合模式下市场的变化情况重新分类,形成如下更为清晰的表格:
通过对上述表格中内容的比较,我们发现债券市场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在“宽货币+宽信用”组合状态下,债券市场的表现各异;在“宽货币+紧信用”组合状态下,债券市场的表现都是牛市;在“紧货币+宽信用”组合状态下,债券市场的表现都是熊市;在“紧货币+紧信用”组合状态下,债券市场的表现各异。另外对于收益率曲线来说,其在四种组合状态下并未呈现出明显规律。
总体而言,较为确定的是“宽货币+紧信用—>牛市”、“紧货币+宽信用—>熊市”这两种组合策略。而“宽货币+宽信用”以及“紧货币+紧信用”下的市场情况则复杂许多。
股票市场在不同“货币+信用”组合状态中的表现
以2002-2019年为统计周期,我们同样也统计了上证综合指数在此期间的变化,并按照“货币+信用”组合的不同阶段划分为22个统计周期。
在22个统计周期中,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如下表所显示:
将上述时期进行归类研究,可以整合为如下组合,参见下表: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2002-2018年时期,股票的各个板块在不同周期组合中的表现,在“宽货币+宽信用”周期中,周期股的表现是最好的,其次是金融,而公用事业和TMT是明显跑输大盘的。
未来展望:“宽信用”初露端倪,股牛头,债牛尾
2019年开年信用数据表现非常不错,单月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康庄大道已经开启。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这些数据最大的亮点是信用构成结构的改善,在2018年拖累信用扩张的非标资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是最大的亮点。虽然不排除2月份中国信用增速依然存在有波动的风险,但是大的信用底部大概率在一季度产生了,这对于二季度的实体经济平稳会产生积极作用。整体实体经济运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是在第一季度就铸就了底部。
2018年以来,A股市场从2月份开始一路走低,我们认为,造成股票市场大幅调整的直接原因,主要就是2018年去杠杆环境下,社融余额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和低评级债券信用利差大幅飙升。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极大的增加了未来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成为了A股下跌的重要催化剂。三季度开始,整体经济去杠杆的节奏有所放缓,但实体融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渐显、上市公司业绩加速回落,同时叠加海外市场表现动荡,美股由牛转熊、国际油价一再下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即使在政策利好频出的情况下,A股依旧表现不佳,震荡反复、多次寻底。
股票市场驱动三因素:估值(利率)、盈利和风险偏好。三者对股市的正负影响出现切换。必须承认的是,信用增速触底,但是目前还尚无法看到名义增速的回升的时期,这意味着企业盈利短期内得到改善的标志尚未出现,依然在下行中,但是未来前景可期待。因此在信用增速触底,但名义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盈利下行时期,风险偏好会得以改善,且由于市场利率依然还在底部,所以股价的支撑主要将依赖于估值(利率低)和风险偏好改善(未来底部可期),总体是有利于权益资产的。当名义增速也出现上行后,市场利率会出现回升,但是风险偏好与企业盈利的改善将居于主导,也是有利于权益资产的。总体来看,估值、盈利、风险偏好,三者两者改善就会导致股指上攻。
当前宽信用格局初露端倪,风险偏好改善。我们认为,此次2019年1月份社融和信贷数据的大幅回升,意味着宽信用的格局已经出现,此前压制市场的两座大山有望移除。展望后市,我们认为A股牛头已经显现,进一步行情非常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信用扩张的底部大概率会在一季度产生了,虽然不排除2月份中国信用增速依然存在有波动的风险,这对于二季度的实体经济平稳会产生积极作用。整体实体经济运行更可能是一步到位式的是在第一季度就铸就了底部。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对于股债两大类资产未来走势做出如下判断:债牛尾,股牛头。
展望2019年全年,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无论是历史比较还是国际比较,都处在一个非常低的位置。我们注意到目前约有一半以上行业的市净率水平处在历史最低水平,但同时有一半以上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暨盈利能力却都在历史均值以上水平。这种巨大的反差,为未来市场的上行留出了充足的空间,我们认为2019年是机遇之年,有望带来非常不错的回报。
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