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家
人民币不仅是中国的流通货币,也是国家的文化符号。人民币从产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五代更替。一张张精美的纸币不仅体现了国家愈加先进的科学防伪技术,还有深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底蕴。那么,我们每天使用的人民币铭刻着怎样的历史?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柳体字”开启人民币流通之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由共产党领导的银行达30余家,发行的各种票面货币达257种之多。为了迅速稳定和占领全国经济市场,统一华北、西北、华东等几个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减少部队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便,1946年12月3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央,建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华北各解放区“统一对付国民党”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
1947年3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南省武安县(1949年划归河北省)冶陶镇召开。为了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派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1947年8月1日,董必武拟定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并上报中央,8月16日即获中央批准,其中第五条是:“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1947年中秋节前一天,董必武到晋察冀边区印刷局了解该局的造纸、印刷设备、票版设计、制版技术、生产能力及生产等情况。10月2日,董必武经刘少奇同意,致电中央:“已派南汉宸赴渤海找张(鼎丞)、邓(子恢)商议建立银行的具体办法。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请考虑示遵。名称希望早定,印钞时要用。”
当时毛泽东正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接电后,他和周恩来、任弼时仔细推敲,回电说:“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过早一点儿?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自然而然,后来由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就叫人民币。1947年10月8日,根据中央回电精神,华北财办成立了以南汉宸为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在筹备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最终选定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庸两人进行设计,王益久负责设计票面正面图案,沈乃庸负责设计背面图案和花符。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书写。董必武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也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时任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的南汉宸请董必武书写人民币上的汉字。董必武谦虚推辞,最后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了。他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特地沐浴更衣,怀着庄重和虔诚的心情,工工整整地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自此,董必武的“柳体”字就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上,开启了我国人民币流通的大门。
历史之谜水落石出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柳体”是董必武的杰作无疑,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却一直是个谜,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书写。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出乎意料的是一篇文章促成了这一多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1983年3月的一天,时任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马文蔚在翻阅3月1日《山西日报》时,偶然发现一篇将人民币题字者说成是冀朝鼎的文章,没过几天,《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当即提笔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one封信,说明了事实真相。恰逢此时,中国人民银行设计的第四套人民币准备将第二套人民币上的书体改成简化字、正体字或新体字在新版上使用,需要确认第二套人民币上书法的作者。于是,便派当时任国营五四一厂设计室主任的张作栋、设计师陈明光赴山西,走访了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先生。在听完马文蔚回忆当时给人民币题字的详细经过后,向马文蔚出示了随身携带的题字原稿,得到了马文蔚的确认。
为使第四套人民币上汉字书体保持一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确认第二套人民币上汉字的书法作者,张作栋、陈明光还在曲阳县人民银行会议室里,用带来的毛笔和宣纸,请马文蔚再写这些字,并让他写繁体、简体几种写法,还现场拍下了照片。
张作栋、陈明光回京后,又将马文蔚先生重新写的字与原稿认真作了鉴定,然后写出了《关于马文蔚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字的情况》认定报告。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认定:“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人民币面额汉字的书写者是马文蔚。1984年7月21日《北京晚报》发出消息:“题在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为马文蔚书写。”至此,这一历史事实才为世人所知。
人民币上的毛主席
毛主席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币上,是在第四套人民币的100元券上,相信那张经典的“四大伟人”纸币是很多人美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毛主席的形象被印上人民币这件事,前后经历过许多波折。
按照中外钞票设计的惯例,一般都将开国领袖像印在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票面上,为此,华北财办在考虑票面主景内容时,也计划在新币票面上印上毛主席像。华北财办除了请晋察冀边区印刷局设计带有毛主席像的票版外,还在1947年12月20日致电东北局,在嘱其代印钞票的电报中特别强调:票面上要印有毛主席像。11月中旬,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将设计好的毛主席像交给董必武并转呈中央审定。送审时,毛主席说:“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拒绝了印制自己的头像。
1951年,在美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新币设计过程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在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上放上毛主席的画像。主持设计工作的美术专家罗工柳以素描的形式画了带有毛主席画像的1元券票样。2角券原设计稿上,火车头前也挂有毛主席的画像。但这次设计再次被毛主席拒绝。
直到第四套人民币,才出现了国家领导人的身影。1985年5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批准的方案,印制公司(即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聚集了几位专家商议人民币设计事宜。
美术专家陈若菊回忆说:当时正好是国庆节,我们几个人在看电视,看见人们抬着大牌子在游行,是四位领袖的大牌子。周令钊讲:“哎,有了、有了,咱们把这四位领袖像用上去!原来主席好像有句话,人在不要上(钞票)。这时四位领导人都不在了,就可以上了呀。”于是四位领导人的画像才出现在了人民币上,按照“毛周刘朱”的顺序排列。侯一民按照浮雕的效果画了素描稿,并最终用在了100元券上。至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伟人头像第一次成为人民币票面的主景。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已经是建国以来的第五套。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召开三次行长办公会议,对新产品研发、设计构想进行了认真研究。同年9月至10月,国务院先后两次对人民银行上报的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并作了批复。
199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方案。经过多轮修改和审批,1998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得到党中央的批复,第五套人民币纸币彩色画稿、硬币样稿设计工作全部结束。最终获批的方案显示,六种纸钞券的正面主景均采用毛泽东同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像。自此,毛主席的画像才出现在每一张人民币上,成为我国人民币文化的一个特色符号。
本文内容摘编自《文史精华》2016年02期 刘金泉 《人民币的故事》、《中国金融界》 赵玉华 《人民币书法欣赏》、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出版《中国名片:人民币》
电话:
QQ:
邮箱: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28號7樓全層